项南(1918―1997年),原名项德崇,福建省连城县朋口镇文地村人。自幼受革命家庭熏陶和中央苏区环境的影响,11岁就在连城文坊苏区任少年先锋队队长。12岁起,随做地下工作的父母在南京和上海半工半读。此间发生的“九?一八”、“一二鍨九”等事件及父母的被捕、生活的贫困,激发他开始阅读进步书籍、积极寻求革命真理。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农机部副部长、福建省委书记等职,并当选为中央委员和中顾委委员。1989年后担任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等职。8 r# M; n/ [; }' |' ?1 ~
从阅读中开阔思想
+ I- A" Y1 Y2 m “父亲看问题眼光长远、头脑清晰、思想深刻敏捷,能够达到这个程度,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学习和交往,是其中很重要的两条。父亲一生不抽烟不喝酒,没有任何不良习惯,唯独嗜书,家里书房、客厅摆满了书柜书架。父亲的书架不算少,还有许多书没有地方放。每一次搬家或调整房间布局,父亲都要挖空心思为他的书‘扩张’出一块更大的面积,但却总是不够。父亲对我们非常宽厚慈爱,我们向他讨要什么东西,他一般都应允,唯独书不行,一定要借的话得打借条!而且到时他会不断催还。他最痛恨的就是不打招呼便把书拿走或者丢失损坏,我们印象里父亲鲜有的几次发脾气就是他发现有人不打招呼就拿走了书,他说东西丢了还可以补,实在补不上也就算了,而许多书出版后就不再印了,补都没有办法补。一旦哪本书丢失了,他会满世界托人买,或者问朋友有没有多余的;搞到书的那天,他会格外高兴。父亲精力充沛,我们记忆里,无论春秋寒暑,每日凌晨四五点钟父亲即起身早读了。我们有谁一大早起来上厕所,总能看到写字台上那盏绿玻璃灯罩的台灯亮着,父亲不是在看书便是在写文章。父亲读书‘胃口很好’,政治、经济、文学、历史什么书都读,而且记忆力极强,过目不忘,随时可以调动脑中的储蓄。”项南儿女们在《默默的祭奠》一文中的回忆,让我们了解到项南从读书学习中寻找从政智慧的风范,这也是他能够为人们喜爱、尊敬的缘故,也是他能够成为一个成功的改革家和实干家的根本。% n5 m4 U+ d& \. A9 `- G
从马列经典等文字中寻找改革开放的理念% y% G6 \& J0 d0 J4 ~
改革开放之初,由于人们对改革认识的不统一造成了改革的重重阻力。在这种情况下,刚刚主政福建的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在福建省要坚决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确实需要巨大的政治勇气。项南经常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激励自己。" d6 a, t9 L! Z. D) T
为了更好地寻找改革开放的思路和理论支持,项南认真研读马列经典、中央文件、《人民日报》、中央宣传部编的《宣传动态》、鲁迅的《拿来主义》……8 ~7 l; E& W6 K' c
一天,项南看到《人民日报》刊登了《巨大的吸引力》一文,介绍了皖豫鲁农村落实生产责任制情况产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他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就产生了让《福建日报》转载的想法,并想让《福建日报》再写一篇《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刻不容缓》的社论。这样,1980年正月初一,福建人民透过《福建日报》的这两篇文章,欣喜地看到福建省委对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的鲜明态度,放弃了以往的那些框框套套。以后,项南不断写文章为改革造势。
" _" P/ o, a+ f5 M 1980年3月,项南要求省委常委、省直机关干部上半年着重学习《马克思关于再生产的理论》和《陈云同志文稿选编》。项南非常赞同陈云提出的“右倾”观点:工农商业除了国家和集体经营外,容许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允许企业有一定自由;在物资安排上应先生活后生产、先生产后基建等。
" l8 G3 U$ R2 ^ “资本主义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阶段,比封建社会不知提高多少倍,生产力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其先进技术、管理制度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为什么要去怕它而不把它拿来为我所用呢?”项南很欣赏鲁迅的《拿来主义》,大力提倡“拿来主义”。
6 L4 e7 O0 K- e- C8 l 思想大解放,使福建开始步入了稳定、快速发展的时期。
N8 R& I+ X0 _9 R7 q3 O5 u& I 研究福建地图、福建地方志得出“大念山海经”的新经济思路& O4 u9 ]$ g. p; c
“闽之水何洋洋,闽之山何苍苍,若要福建起飞快,就看思想解放不解放。”项南曾这样激励福建人民。为了更好地领导福建人民发展福建经济,项南很注意阅读福建地图、福建地方志,他甚至从《山海经》中找到了发展福建的思路。3 o- A6 N) m1 g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日,福建省委办公楼静悄悄的,项南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专心致志地研究、审视着福建地图。3 J; W7 R- C) [1 g( c1 f
福建的陆地面积12万多平方公里,可以利用的渔场面积 13.6万多平方公里……但福建经济工作却把一个山、一个海两个大头丢在一边,没有充分利用山多海阔这一优势……看来,福建要想大发展,就要对福建省的经济结构进行战略调整,大念“山海经”。2 k) k+ T3 S6 o; I6 d% f1 y
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项南找来了不少福建地方志,甚至找来了《山海经》。; b3 Y& {% Q* q8 t8 Z8 y* Y
翻开卷帙浩繁的福建地方志,“山”和“海”两个字几乎贯穿始终。
+ h1 d2 z1 ?- p- v “海,闽 人 之 田 也。”这“田”字,既含有渔业、盐业之义,也涵盖了海洋运输和海外贸易。“门前流水,可饼可渔”……0 ]1 ]! `. k% A8 J7 {
“闽在海中”,就连《山海经》也这样记载。6 w9 n6 q% m& o) p/ D' B
“福建之利在水不在陆”,清末曾任福建总督的左宗棠这样强调。4 ~, M5 N! Y' b7 c8 q! c
为了发展福建的山海经济,项南要福建省人大成立了建设八个基地审议委员会,并要建设八个基地审议委员会设一部分专职委员多看书,多阅读文件资料……- A8 s& t% a1 E$ i5 Z- s
在项南的一系列考察、报告和号召下,福建全省上下掀起了发展山海经济的热潮。
7 I. L. A0 I2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