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我们在审核签发市直部门代市委、政府或者以“两办”名义下发的文件,发现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必须解决。! B3 W; ~2 {; d1 q5 v& n; K% z X
7 j% e/ Q# `0 l9 j# x0 k
第一,公文标题常见的毛病。
' r1 v8 m6 j" ^8 s! d; S" L" k9 m& O( v1 V6 i, v
1、成份残缺,语意表达模糊。例如:某单位上报的《关于拥政爱民活动的情况通报》、《关于电子计算机演习班的函》、《关于机关业务培训的报告》等,又如:某政法单位上报一份《参与“×××”抢劫人质事件的报告》,本意是处置事件,反倒成了制造事件,显然,前3个标题是动宾结构不全引起的,正确的表述是《关于开展拥政爱民活动的情况通报》、《关于参加(开设)电子计算机学习班的函》、《处置“×××”抢劫人质事件的报告》。
G. q( }- y: v" J+ k# \6 [/ e
$ f8 K' ]5 H k% }- r( F7 K% Y$ P2、标点符合使用不当,发生歧意。倒如某单位《关于更换干部大沿帽、风带的通知》,发文机关意在只换大沿帽上的风带,而顿号的错用使人理解为既换大沿帽又换风带了。因此,标题中凡词语前后有包容现象,或限制语意的,要尽量选择较妥当的字词加以修饰,如用标点,注意区分顿号、逗号的用法、前述去了顿号,可以理解为只更换风带,大沿帽是风带的定语。& P! k: l; @3 S( Z/ Y) p
6 Q9 N' f6 O/ m: \) {0 v( g3、排列失误,引发争议。如某单位的一份简报标题为《五台山上海外游客剧增》,排列为两行上下等齐形,“五台山上海”为一行,“外游客剧增”为一行,作者本意是说五台山上的海外游客增多,而读者却理解为五台山上海的外游客剧增了,为此,要讲究排版形式,力求形意合一,标题文字较少的,可一行居中式;文字多的,可以两行式、三行式排列,但一定注意在转行处对骑墙词的处理要艺术得当,不可随意排列。
! v8 \+ y* M" a# k6 Z6 j/ B& r7 S# s9 p# o7 O8 @
4、语句冗长累赘,理解费劲。如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一份材料原题为《天津市詹子庄乡民生、民强农业生产合作社是怎么发动妇女参加田间管理?》,用了30多字,看了让人头痛。毛主席对公文标题有着十分刻意的追求,他改这个标题,只用了9个字,《妇女走上了劳动战线》,可以说言简意赅,生动明快,另一份材料原题为《大泉山怎样由荒凉的土地变成绿树成荫、花果满山?》,毛主席动笔改为《看!大泉山变了样》。这样一改,效果大不一样。8 w0 f8 d2 L9 `$ p8 Z/ M7 |3 A* g
6 ^; g: _! A/ p7 E
第二,公文用语常见的差误。9 r: I& \5 Z8 ~/ n$ m. A( m
; o2 J8 a& B" y
语言是公文的第一要素。公文语言的直接策令作用与实用性,要求其做到:准确贴切、平实易懂、简洁生动、庄重严肃。所谓准确贴切,即用语遣句准确无误,合乎语法规则。所谓平实易懂,即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语言朴素、语意实在,避免用生僻晦涩的字句。所谓简洁生动,即用最少的文字表达尽量多的内容,做到“文约事丰”、“言简意赅”;简捷明快,直来直去;恰当地选用一些警策词句和修辞手法。所谓庄重严肃,即用语庄严重不俗气,尽量使用书面用语,注意使用雅语、敬语。+ r' F+ l" r; u1 @$ S/ g
4 E2 E/ ?: [3 ~+ f6 X4 N) m
在公文的语言中,假若不符合上述用语要求,即公文用语的差误。现将当前这方面的种种表现剖析如下:& H2 m# L- i$ L ~
( g% n* N7 U$ g# q, R! Q
1、字的错用。在公文写作中由于疏忽大意或不懂乱用,把含有别义的字用在本义上,从而造成用字不当。如一个单位发出的请柬,把“莅临现场指导”的“莅”字印成了“泣”字,还把“务必”二字印成“勿必”,令人啼笑皆非。& Q) M- K& `0 V% P
: B8 t( k, D. ~5 Q, ~3 X2、句子搭配不当。在公文写作中,句子成份之间互相搭配不合适,造成句子不通顺。如“他每天都接待许许多多的人民来信来访”,这句话中属动宾搭配不当,接待来访是可以的,而“接待来信”是不正确的。
9 q$ {# ^8 u" d3 F Y; _) ~7 e: c! ~9 k+ \( D; x! }9 ~
3、语句位置颠倒。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摆得不对,次序颠倒,造成句子结构混乱或语意变化。如“公司经理和其他公司的干部跟我们一起参加了企业的改革”。作者本意是指公司经理和“本公司的其他干部”,但由于把本应放在“干部”之前的“其他”二字放到了“公司”的前面,结果使人理解为其他公司的干部也来参加我们企业的改革,使语意起了变化。1 S! a* m! r- l+ e9 m
9 m! W1 d) y3 O4 J4、语句成分残缺。指句子里缺少某些必不可少的成分。如“在入厂教育中,使我懂得了遵守纪律的重要意义”。这句话的毛病是缺主语,改法应去掉“使”字,成为“在入厂教育中,我懂得了……”,或留“使”字,去掉“在”和“中”,成为入厂教育,使我懂得了……”
% y, L! q/ k% ~. ?3 k# |7 |/ g& K6 z+ @% k- Z2 r1 n: M
5、语言结构混乱。在公文写作中,句子成分的关系处理得不合语法规则,就会造成结构混乱。如“对于滥用方言的做法是应当受到批评的”。这句话的毛病是把主动和被动两种格式揉在一起了。如用主动格式,应把“受到”改为“提出”;如用被动格式,则应删掉“对于”二字。又如“该厂几年来一直狠抓防火工作,做到安全防火普遍化,很少发生重大的火灾事故”,既然做到安全防火普遍化,又讲“很少发生重大的火灾事故”,前后是矛盾的。, e' v0 e0 o% o( h8 {) v
; @* G$ t- g, f" J1 y: l& X6、指代不明。乱用代词,造成指代不明。如“渤海毛纺厂……从日本引进当今世界上先进的人造丝不织布生产线。……该厂已经生产出各式针刺人造丝不织布……我们欢迎您来了解和使用不织布产品。”从全段话看,是渤海毛纺厂(即说话一方,而不是说话和听话以外的另一方)向客户介绍产品,因此,应自始至终用“我厂”、“我们”或“本厂”说明介绍,而不应用“该厂”来指代。
0 B; r3 d" i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