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章杂感5 G" F: q0 M, _5 u8 f, h
3 z& \* u8 O$ B( M; _
一' U9 ^# y0 |% [ Y4 I C: Z
4 o8 f7 [3 F2 U% R0 J6 d. K内容重要,形式和技巧也很重要。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能有效的反作用于内容。同样的内容,刻板的形式可能会显得枯燥,面目可憎。而好的形式与内容相互融合,则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活泼生动、凝聚人心。当然要看场合,宜庄则庄,宜谐则谐。
1 @2 D# Y3 \6 ?7 \4 }' N. Q$ M* `5 F9 t) m7 @0 X* G
二 k& w P. Y" C, s# ?$ a
( t& d! P" h* ]1 ]5 i6 V" e
要学会借鉴、学会借力、学会参考、学会模仿;要注重运用、注重运作、注重提炼、注重结合。一个人的精力和智力是有限的,要善于和勇于拿来吸收,慢慢的揣摩,慢慢的糅合。要消除误解,打破误区,尽快掌握规律和技巧,同时发挥能动性,协调好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的关系,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
0 s- c, b1 e- {1 S
+ k( n; C; I, G! u+ Y C" E三
5 g" _4 Q/ a, Y! o
5 C- w, I: ~' J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要返璞归真,要化繁为简。要回过头来,去学习基本的东西,去思考基本的问题。很多时候,最大的问题就是学过了没有领悟,最大的失误就是认识了没有实践,最大的差距就是干过了没有总结,最大的失败就是知晓了没有升华。" ?* H. ]0 }! ]! G0 T/ {2 z
& {2 _; m B2 U, Y四
+ t$ [+ k# h6 o5 ~% R- E
. e9 G6 \# a& b+ n* G6 _: d7 t要准确判断受众的理解能力、认识能力,要在确定好总体思路、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论证的逻辑力量,依靠科学的论证方法,把整篇文章穿起来。切不可陷于局部雕琢、拘泥细节上。特别是不要费劲心血是阐述哪些不言自明、已有共识的东西,费力解释往往可能弄巧成拙,让别人本来清晰的认识变得迷惑。而且会导致整篇文章松散、臃肿、拖沓、不干净、不利落。即使论证、阐述,也要创新方式、转换角度,简约清晰的说明白、讲清楚。切不可试图证明每个细节,尤其是那些显而易见的、已成共识的、近乎常识的,如此反而减弱了文章的气度和力量。
4 m! e1 s- Z2 J1 \' x5 W9 x* h& Y2 }, C
五
, t5 B# E$ @+ \3 _9 \5 I2 y% D* o7 O4 {6 z
表述准确是最基本的标准,如何更生动、更鲜明、更有内涵、更雅致、更有特色、更有美感,更有力量,还要在润色上下功夫。润色的前提就是学习、就是创新。一定要用平实的语言,不能晦涩。在此情况下,要写出新意,关键是角度、是提法,这方面的工夫更多的是要在思路上、思维上多下功夫。无论怎样,语言都必须平实,不但看起来能懂,听起来也直接明白什么意思。即便是抒情,号召,也要让人明白,不明白就不会信任。
. [. l- m( @! e( b. z' w9 V$ M3 \* W. d- n8 }* ?% y1 B' P
六$ M7 r% ~. n6 R+ V
& z8 {# [* H6 q
. H$ t" s1 C& A$ W! N c: D
5 d6 g5 _- h; ?十$ F2 U2 T+ U) [3 j: C1 [7 B" t- x
1 D3 D: S: j Q: ^1 I8 z形式和内容的把握要灵活掌握。既要坚持形式服务于内容,又要特别注重形式的使用,增加美感,突出效果。虽然难以兼得,经过认真的思考,还是可以最大程度的融合的。要注意创新,讲究灵活,不能完全一致,可以局部一致,不能一个模式,可以多个模式,整体上要系统、要美观、要有力、要秀外慧中。
# \; N$ U9 n1 X: @7 ^# o) V: D3 \-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