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优秀新闻标题赏析

[复制链接]
霸气回肠 发表于 2016-10-8 11:3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众筹计划,点击了解详情
 
本帖最后由 霸气回肠 于 2016-10-8 11:36 编辑 9 x2 Z7 H. f: l, H0 _$ T6 n( T

, m/ u6 y0 X; d7 q1 b
  1.《千里赴蓉 只为活出个熊样》(三秦都市报 2004/03/11/ A18版) / E* a0 o0 l/ P  f; v, q
  报道的是04年被解救的天津受虐黑熊艾玛,被送往成都治疗的事情。“千里赴蓉”,简要说明了黑熊是被展转送往成都寻求治疗的,而且这种拟人手法也合乎黑熊受到的关切;“只为活出个熊样”,继承前句语境,轻松幽默地吸引起了读者阅读新闻的欲望,看完新闻,又感觉这幽默是借对黑熊的调侃之名,而对虐熊者进行谴责,继而引发读者的怜悯之心。   ; B( G5 r$ |. O8 M
  2.(肩题)墓价4000元碑价1500,一亩地年租350元能建200座墓
* q9 k/ i/ q2 F& t  (主标题)《墓园暴利 人“死不起”了》(华商报 2004/03/12 45版) ! e$ Z: Z1 V+ S, y; d7 ]! q& {
  从肩题就可以看出整个新闻要说的问题了,墓园暴利一直为人们所敢怒不敢言,这条新闻不仅为人们代言说了这个问题,而且尖锐地道出了老百姓的心声-----人“死不起”了,愤怒与谴责之意活然而出,让人百般玩味。   1 t/ j$ l% q! E2 E
  3.《“徒儿” 休得无礼》(摄影报道)(华商报 2004/08/11 5版) / M( ]8 V7 n) h: K5 G/ z5 X
  西安名胜大雁塔南侧有尊高大的玄奘铜像,经常有孩童爬到“唐僧”身上玩耍,周围游客缤纷,这等行为甚是不雅。这个摄影报道的大照片就是这样一个随意的场景,但因为标题的传神,而让报道的分量得以提高,报道的意图也因为这“借体”教化,而更易实现。   ' T8 l5 o8 E- w2 K. X
  4(肩题)老师随意缺课 学生回家自修 家长困惑-----
5 g4 ^( X& I# S  (主标题)《上课咋也“缺斤少两”》(西安晚报 200/03/16 8版)
0 [8 s$ w2 A* L  这是一个典型的借用新闻当事人言论的标题。借用当事人的某句话做标题,在娱乐新闻上最为常见,有时候为可吸引读者,编辑不惜断章取义或者偷梁换柱,如果“断”得好、“偷”的妙倒也是一种敏锐,但相反,眼下因为“胡断”“乱偷”而和当事人引发纠纷的事情层出不穷。李毅的“我的胡球像亨利”就曾是一个报纸“胡断”的标题,让李毅成了诸多球迷的笑柄。《西安晚报》上的这个社会新闻标题,引用的原话抓住了事件的中心,也合适地传达了新闻与当事人的意图,“缺斤少两”则同样运用了反面幽默化的表达手法。   ' I+ K# V) K) C, e( g0 |$ d; ]
  5.《寻枪》(副标题)金龙护卫押钞员“不慎丢失一只手枪”,运钞车在西安街头散发启事悬赏寻枪》(华商报 2004/01/09 头版头条) % c' L0 e% r/ G6 X2 A
  这个新闻标题的主标题言简意赅----“寻枪”,而且是用了大号黑字体,直接说明了事情的严肃性,同时它也借用了陆川导演的著名电影《寻枪》的影响力,来实现报纸对事情的质疑----“不慎丢失一只手枪”,怎么会“不慎丢失”呢,相关人员对此遮遮掩掩,而让事情变得扑朔迷离,正印合了电影《寻枪》中的的悬疑,也因为这“悬疑”而被大家期待关注。一句话,这个标题一边严肃地向市民发了“广告”,一边以媒体的态度对事件提出质疑。不过两个字,标题在新闻中的动态呈现特性充分体现。  
6《狼狗咬伤我左腿 主人打断我右脚》(阳光报 2004/05/17 A5版) . j) `9 o( z3 v$ `
  当事人张先生被狼狗咬伤,为了索取医药费,又被霸道狗主人打断右脚。标题上下两句,以对联的形式,恰当概括了这个事情之所以成为新闻的原因。新闻界有句俗语“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所以这前后两句,缺一点都不是新闻。而且这种对联形式的标题,对仗工整,拿来对应的新闻元素悄然地传达了媒体的感情立场(比如这个标题中的“狼狗”对“主人”)。   1 J9 A& X! w/ i4 z1 k
  7.《难以想“象”的痛苦》(摄影报道)(华商报 2005/01/06 9版)
! b1 Y. S! o) f; _1 N  有人说,新闻标题是文学与新闻相结合的最高技巧。这个标题是个绝好的例子。图片上,在广场上看热闹的人们横七竖八地站满了一对大象母子雕塑的身上、鼻子上,只剩了面孔的大象在人们的踩塔下显的特别的委屈。《难以想“象”的痛苦》,巧妙地分开了“想象”这个词语,也委婉地对市民的这种行为提出了批评。  
- t( ]7 a  m- c0 h6 n0 X  8.《如果傻根知道汇费没那么贵》(西安晚报 2005/01/14 37版) 7 G% M7 v9 f0 X1 B1 y
  新闻编辑永远不能被社会的潮流和热点落在后面。这个新闻标题的妙处就在于借用了眼下人们最关注和熟悉的“热点”来吸引读者,傻根是 《天下无贼》里的主人公,因为得知6万元一寄出去就成了59400元了,所以才决定带走,随后才遇上了“贼”。这个报道借用傻根的事例告诉回家过年的人们,还可以用邮局的其他节约汇费的方法把钱带走,以提防路途上的危险。带上“傻根”的标题成了上半句,许多人都想知道“如果”的下半句,那么,请看报道。   , d: D: ~! m  Z9 o: @
  9.《1:0 累死老汉郝海东》《总是郝海东 又是郝海东》(华商报 2004/04/01 16版) 7 Z' n8 E8 \- J/ }9 Y( U
  2004年的世界杯预选赛,国足1:0艰难战胜香港队,《华商报》在主题报道和相关花絮中分别用了这两个精彩的标题。呼告和反复的制作手法保证了媒体在这场比赛上的鲜明态度,同时也把对郝海东老骥伏枥的赞扬,和对国足存在的实际问题一并融合在了“累死老汉郝海东”这样的大白话里,自然亲切而又感情强烈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报道的内容是六一前夕报社主办的儿童剧上演。标题采用比拟,把早已经远离孩子的儿童剧当成“人”来说,如讲久违的童话故事:“从前,有一个青蛙王子……”,标题给读者开了一个梦幻般的头,而“故事”具体则是在新闻内容里。同时这个标题用一个“听说”和一个“回来过”,把新闻中对儿童剧的忧患意识强烈地抒发了出来,这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和具体的感受。  
; G) w. O% i+ d  l) x+ C  16.《借你的眼睛穿过黑暗》(摄影报道)(西安商报 2004/11/10 8版)
' ]9 |5 Z  f9 v- r1 u/ Z  照片的内容是5位来自外地的目盲艺人在两个健全人带领下穿过马路。他们前后手搭肩膀,互相配合,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新闻用浪漫的诗句作为标题,首先传达了对这些残疾人互爱互助的尊重,再者他们虽身有残疾,地位卑微,但也是自立自强的艺人,所以这句浪漫饿又充满深情的句子,也显示了他们对生活的乐观和对生命的热爱。  
" f) p: f( }8 _. ]+ ^$ N/ ^! T- c  17.《九牛二虎之力搬大象》(三秦都市报 2004/04/16 A3版) & g2 P, j1 `$ W! ]8 b
  西安动物园搬迁,几只恋旧地的大象不愿意离开,工作人员开始想各种办法……费了老大的劲,终于把它们给装走了。这同样是一个巧用成语的标题。“九牛二虎之力”说明人们做这件事情很是费劲,而出这么大力气做的又是“搬大象”的事,这两个新闻元素合起来,就变成了趣味横生的“九牛二虎之力搬大象”,一句话,三个动物,牛和老虎都没有大象“厉害”-----而确实在搬迁动物园的时候,就这个大象最难搬,工作人员的各种方法在读者看来都十分有趣,这正和题目的有趣互相照应。   . l& |" C3 W4 r  ]  J  B/ e
  18.《国足赢了 全国人民笑了;国力走了 陕西球迷哭了》(华商报 2004/08/04 头版头条)
# d! F- I+ p; I/ u  这个对照性的标题把两个新闻的感情元素平静地说出来了,但对于本地读者、尤其是球迷来说,这种感情却恰恰相反成了一种复杂,继而强烈迸发。这个标题对版面的美化作用在美编的安排下得以彰显-----同样是白色大号字体,但左边是大红底色、全国球迷狂欢照片,右边是纯黑底色、陕西球迷撒泪即景。一赢一走,一笑一哭,看似平淡的标题,实则饱含了编辑的别巨匠心。   : y6 x; e+ d" r& W0 _5 @, [
  19.《你胆大 我害怕》(摄影报道)(华商报 2004/11/17 19版) ( a9 ^1 T6 [. V! ~4 O
  照片上一个拆迁房屋的民工悠然地站在一个10米高的梁上挥动榔头,让过路人心境胆颤。站在群众角度上的第一人称的标题,用顺承的语气表达了对“大胆”民工的劝勉与批评。六个字一句话的题目言简意赅,准确鲜明,且与新闻内容配合完整。  
& l6 ^7 B0 h' v6 U1 L, ^  20.《女播客 小喇叭开始广播啦》(西安当代女报 2005/11/02 A8版) ; n. |6 ?+ n1 u9 `
  “小喇叭开始广播啦”,相信这是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这句被小时候的蔡国庆喊喊出来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学儿童节目“小喇叭”的“片头”,深受人们怀念。这个标题把这句“古老”的话,用在一个新生事物“播客”的身上,移栽巧妙,形象生动,意境深远,富有感染力,也把读者的兴趣吸引到了新闻里的“女播客”身上去了。
7 S8 h; D5 D) G8 m, X# D1 a
4 K4 z5 X+ Y* @# w6 t/ ~

1 F: f8 I# W  R6 ~& O
 

精彩评论3

正序浏览
文字游戏 发表于 2016-10-11 09: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真是有心人,平时看看就过了,以后自己也学着收集
 
三五成群 发表于 2017-3-26 09:40:3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9 l9 s( k% B9 O0 }
 
仰平 发表于 2017-4-27 21: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写文章
女播客 小喇叭开始广播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4粉丝

11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